挺进万亿蓝海市场 装配式建筑或迎爆发式增长
装配式建筑要求建筑规划设计、结构设计、施工、管理等各方面都向综合性和现代化方向发展。
具有施工周期短、环保属性强、空间布置灵活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、质量优良等优点。
到2020年,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%以上,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%以上,积极地推进地区达到15%以上,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%以上。鼓励各个地区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。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、规划体系、标准体系、技术体系、产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,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、施工、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,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化队伍,全方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、效益和品质,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。
到2020年,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,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,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,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学技术创新基地,充分的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
虽然我国装配式建筑整体增长明显,不过目前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场景范围依然较小。一个区域内的在建项目,装配预制的施工场地仅占20%。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这一被视为“建筑工艺进步”的技术在房地产领域的普及和落地?行业该怎么样看待这一先进技术?
相对于规模小的装配式住宅,成本反比普通方式住宅更高。不过相比材料费用,更突出的矛盾,其实是时间成本。施工进度比普通作业结构要慢,一般多层、高层的钢结构平均每4天就能完成一层,但目前采用装配式吊装完成一层最少也要7~8天。这对于讲究快周转、时间就是金钱的开发商来说,肯定行不通。同时,装配建筑对现场吊装条件要求特别高,对于现场操作实施工程人员的技术有很高要求。
理论上,装配吊装的施工速度应该比传统施工快30%~50%,但实际运用中,装配式建筑并没有体现出施工周期短、资金利用率高的优势。显然导致这一矛盾的,是技术普及度和应用率的差距。
目前国内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尚有不足,虽然装配式住宅有着诸如建设标准化程度高、可产生节能效应等特点,但短期内大量替代手工的、离散的传统建筑方式依然有着较大难度,部分品牌房企的试点依然还在进行中。
其次开发商普遍关注的成本问题和结构安全问题,这样一些问题通过一体化建造方式来解决。
工业化的东西,只要实现标准化、规模化,成本就会降下来。比如可以设计施工一体化,考虑一体化建造,承重墙跟围护、装修、机电结合起来,与预留预埋结合起来。现在成本高是因为对技术的研究还不够,还没有用新的建造方式去取代落后的建造方式。
当然,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。在钢材市场价格高居不下的行情下,实现了装配建筑的产业化、工业化,能从人工等环节大量节约成本。
就成本而言,如果普通现浇结构,按建筑平方米计算,高层每平方米要贵300~400元;按照一个单元30层计算,2万平方米左右,每栋楼要贵出700万元。
另外在费用投入方面,有观点认为和现浇钢混结构相比,装配式建筑要预先制作的构件,即先需要在磨具内浇筑混凝土,开模的磨具费用较高。其实如果磨具周转次数越多,摊销下来的构建成本就越低。
开展装配式住宅不能单靠部分房企“尝鲜试水”,而需在政府政策引导下,房企以及其上游相关企业的共同推进,同时政府要引导建立更全面的标准制定,聚焦单个房企的装配式建筑对于增加利润或无太大意义。尤其是中小企业,一般来说更难从装配式建筑中取得比传统建筑方式更好的成本,所以中小房企运用装配式建筑的时机点并不成熟,在一定城市群和区域内有大量可供开发项目的大型品牌房企,值得推广装配式建筑。
同时强从未来长远发展来看,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导致人力成本在未来会不断攀升,反作用于房企和建筑企业一定思考用装配式住宅的方式减少人力,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。